李永泉:Never too Old to Learn

 

浙大生命科学院矗立在紫荆花路上,与路上甚嚣而过的车辆相反的,是其内各位博士教授安静、兀兀穷年的科学研究,而我们所要拜访的浙外化学系校友——李永泉教授也在其列。作为浙江大学药学院的博士、教授、博导,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浙大浙大药物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李永泉同时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撇开诸多荣誉,有关他的故事很多。

 

寓学于教

1977年高考恢复,李永泉并没有立刻获得参加高考的机会。无法,他只得先当一位小学民办教师。等到父亲作为革命人士平反后,他第一时间去参加了高考,并顺利地考入了温州师范学院。

三年后从那里毕业,李永泉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台州温岭,并在那里当一位中学化学教师。李永泉说,自己做事情便是紧盯着目标,不论过程多困难,也不会轻言放弃。他没有任何教学经验,有些课本知识甚至是完全陌生的,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熟悉课本。因为他知道,要教好一个学生,就要比这个学生更加透彻地了解课本。

被问到当时的中学知识和现在的。哪个更难时。他回答,现在的化学课要更难些,毕竟那时候八十年代初的学生基础普遍偏弱,现在的中学教学的问题就出在老师对自己所要教的学科了解不够透彻,导致学生也是一知半解,只能通过刷题来解决,但是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李永泉教学清晰并实用,不到两年时间就获得了教坛新秀的称号。在这里,李永泉举了一个事例。在他是班主任时,他曾给了两个物理很差的女生这样的建议,将物理的公式、定理都抄在一个小本子上,每天早晨就这样翻来覆去地念,就在这个过程中,她们逐一将这些公式理解并烂熟于心。最后,这两个女生在高考均取得了理想的成绩。

所有知识都要扎根于书本,缺乏知识的研究就好像蒙住了双眼开车,是极其危险的。李永泉从教学中明白了这一点道理。以学生为镜,李永泉也在不断地充实着自己,教研组长的职务提高了他的团队领导能力,老师的工作提升了他的教学水平,并且巩固了自己基础的化学、生物知识。

 

下一站——浙外

一个能主持多项重大研究的教授,从某种意义上却是耐不住寂寞的。重复的教学生活束缚了灵活思辨的头脑,下一站,他选择了浙江教育学院,也就是之后的浙江外国语学院。在这里,他正式成为了一名化学系脱产本科班的学生——应用化学系每一届学生的学长。

做了几年老师后,他第三次回到课堂,他心中只有对知识的渴求。李永泉每次在课前都会预习,他的预习不仅仅是将化学书看一遍,他还会去图书馆翻阅相关书籍,比较不同书上对同一知识点的表述是否会有所不同。而这又不能不说是李永泉以前当老师时备课养成的习惯。

课上的笔记也不能马虎。李永泉习惯将笔记本这样使用,正面拿来记课上的笔记,反面则用来完成相应的习题。做完老师布置的习题后,李永泉还会意犹未尽地做其他地课后练习,并将习题类型进行分类,确认自己全部掌握后,才算是完成这一课的学习。

如果想学,就利用身边的一切可用的资源,而非怨天尤人。

在李永泉的字典里,能决定自己命运的从来是自己,而不是优越的客观条件。正如他所告诉我们的,拥有不一帆风顺的人生的人才更接近成功。就像一棵小草要破土而出,会遇到石头的阻碍,那就曲折前进。相反,那些太顺的人做事往往只图一劳永逸,且缺乏冒险精神,可能还没有草根出身的人来得坚韧。

 

浙大的大教授

浙外的这两年学习让李永泉的化学知识更进一步,依依惜别浙外,李永泉已做好了考取浙大研究生的准备。

李永泉至今对当年的面试还记忆犹新。面试官指着一杯蒸汽腾腾的热水,让他所拥有的一切知识来分析这个过程。这并没有难倒平时勤学多思的李勇泉,凭着坚实的化学知识,他也顺利的进入了当时的浙江大学的生物化工系,开始了他新的学习旅程。

   李永泉的化学知识储备量充足,然而他对这个学科的另一半,生物却是两眼一抹黑,全然不知。他说当时连微生物是什么都不知道。自己读高中的时候是从来没有生物这门课的。尽管如此,他也没有放弃,而是抱着书啃,从零开始,一点一点地将自己的生物技能点亮。

    1992年,李永泉研究生毕业,被分配去了生化与发酵所。据他回忆,当时就是带着一帮本科生,在一块土地上不断不断地试验药。这时李永泉的学科交叉知识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他能比纯生物专业的学生多个化学的角度思考问题,思维更加发散,也更利于创新。

在不断的讨论的思维碰撞的过程中,李永泉所作出的成果越来越多。他主持与参与了有机酸L-酒石酸、抗生素纳他霉素与达托霉素、免疫抑制剂他克莫司的研究开发,取得了多项产学研合作成果;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项。

李永泉的条理清晰,且看问题一针见血。很多别人觉得一筹莫展的课题,他往往马上就能从一堆乱麻抓住关键,并且确定研究步骤。而这一点也从他的书桌布置可见一斑,书籍整齐地横放,书名朝向自己,方便随时查看。

    成功绝非来自偶然,它积累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已经成为生化所所长和省微生物生化与代谢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的李永泉,却一点都不敢在学习上懈怠。不论工作有多忙,他仍然保持着每天晚上读一本书的习惯。如果说高中是重复,那么大学就是更新,更遑论如今他这个博导。知识在不断更新换代,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系统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对浙外学子的寄语

对于应用化学系有志于考取浙大的研究生的后辈们。李永泉给出了这样的建议。第一,是要学好英语并且熟练掌握自己的专业课知识,这是最基础的硬性条件。第二,是提高自己的情商。无论有多擅长考试,在面试中都会原形毕露。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心更对一个研究团队至关重要。第三,研究能力,也可以说是分析问题的能力。研究生不缺会考试的人,对李永泉来说,考试是再简单不过的事,而又很多事是要比考试难得多的。

李永泉希望后辈们都能学会根据自身特点设计自己的人生。大学毕业后,总会有些人拿到了比较好的offer,而你或许还只是个公司的小职员,一个月拿着两三千的工资。李永泉说这都没关系,只要能够在职位上学到知识,积攒到经验,为下一步的发展打好基础,即使不要工资都是值得的。

另一个,就是要在大学毕业后仍不要忘记学习,并且是终身学习,唯有学习才能使自己不断进步。

最后,李永泉衷心祝愿浙江外国语学院能成为一所以经济和语言为特色的一流大学,为社会输送更多掌握多种语言的专业性人才。

我们的感悟

这次对李永泉教授的拜访仓促却收获颇丰,教授风趣健谈,毫无架子,亲切地问了我们的籍贯和母校的现状,无形之中缓解了我们紧张的心情。

曾听服务过互联网大会的学姐说过,越成功的人,待人就越谦和,对新事物的学习也更为迫切。没有一个人可以随随便便地成功,江山代有才人出,长江前浪推后浪,要保证不被时代的洪流淹没,就需要终身的学习,固守着大学的知识,就像温水煮青蛙,终将被时代淘汰。大学只是一个平台,关键还是得看自己。对知识、对每一个可能成为你老师的人要常怀敬畏之心。少追一些剧,少打一些游戏,多学习些知识,点亮自己的技能,我们都会是自己新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