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渊楫:无题

无题

徐渊楫,1999数学本科班学生

现自由职业,全国优秀课观摩评比一等奖

    19999 跨进文三路140号,这是我杭州生活的起点。至今与浙江教育学校或者浙江外国语学院,我的母校,紧密联系在一起。我工作过的杭州外国语学校将是母校的新校园;现在的单位由我招聘了母校的3位校友;我的老师们现在还是我的工作上的老师;我的同学在为母校的发展做积极的贡献。

    母校的小规模让我受益匪浅。在这个校园很多老师和同学都是可及的。

    我们亲爱的杨老师是我们的领路人,印象中她总是支持我们的发挥,让我们素质教育了一把。没大没小的我们随意进出老师办公室,那可是大学办公室,但我理解成这是一种培养自信的很好方式。真心感谢董老师,顾老师们的宽容和大气啊。我觉得我们是幸运的,尤其是厚脸皮的我,可以这么有幸这么接近老师们。

    专业方面,普通的我得益于毕业以后班主任蒋志萍老师的“拔萃”而出类了。毕业后有机会在蒋老师提供的平台做些研究和实践,成长成还行的老师。在杭州外国语学校工作期间,曾获省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比第一名,第五届全国优秀课观摩评比一等奖,S.-T.YAU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AWARDS(丘成桐中学数学奖)铜奖;东部赛区一等奖指导教师;全国初中数学竞赛优秀指导教师。这当然也少不了数学系沈钢老师、陈晏老师、叶景梅老师,梅雪峰老师和史美华老师专业方面的谆谆教导。

    更不可思议的是还可以轻易地接触到其他系,甚至学院的老师,对于我,日后与这些老师保持了良好的个人关系,比如对我们影响深远的校党委副书记胡浙平老师。这让我深切体会到校友这一个概念在中国的难得诠释,一直惊叹于国外院校校友理念和实践,但当我重新走进140号的时候,深切体会到这里才是最牛的,虽然已是10年以后,但每走几十米就会遇到能打招呼的老师和同学,每走几百米就会遇到能一起坐下来吃饭的人。退下车窗随口报出老师名字就能进校园的感觉真好。

    经常还能去校园,体育设施、食堂都变了,但是曾经住了4年的宿舍似乎还是依旧。现在想来当时的生活条件可是相当的艰苦,但是乐趣依旧。回想起寝室里的各种乐趣的活动历历在目,4幢的陈伯已经退休了吧。那时同一楼层也会有不同院系的学生,因此在这里同学这一关系往往是可以跨越班级的,这也使得今天同学和校园的圈子能够更加的广阔。想必现在的学生可能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有意思的是几年以后我再回母校校园的时候,就要去曾经工作和生活6年的另一个园区了。真是不可思议的变化。对于我,这些都在变化,而不变的是总有这么一些人是我的老师、同学还有学生会的团队,他们是我们生活和工作的一个圈子,一个自主的圈子。感谢他们所有人。